(二)暂停范围:3 类水产品受冲击最大,国内替代空间明确
此次暂停进口覆盖日本水产品的核心品类,按 “中国进口依赖度” 排序,以下 3 类替代空间最显著:
三文鱼:中国年进口量 18 万吨,日本占比 25%
国内三文鱼消费以进口为主,日本是仅次于挪威、智利的第三大供应国,年进口量约 4.5 万吨,主要供应高端日料店、商超。暂停进口后,国内市场将出现约 15% 的供应缺口,这部分需求将转向挪威、智利进口,以及国内养殖企业(如国联水产的陆基三文鱼养殖)。
扇贝 / 牡蛎:日本占中国进口量的 38%,国内贝类养殖直接受益
日本北海道扇贝、广岛牡蛎是高端贝类的代表,年进口额约 12 亿元,主要用于餐饮和加工。国内山东、辽宁的贝类养殖企业(如獐子岛、好当家)已具备 “品种替代 + 品质接近” 的能力,2025 年 Q3 獐子岛扇贝亩产已达 800 公斤,接近日本北海道水平(850 公斤),价格仅为日本产品的 60%,替代优势显著。
水产加工品:日本进口占比 12%,国内加工企业订单将激增
日本水产加工品(如鱼糜制品、即食海苔)年进口额约 8 亿元,主要供应连锁餐饮(如寿司店)。国内加工企业(如安井食品、海欣食品)已通过 HACCP 认证,产品标准与日本接轨,近期已有多家日料连锁企业向安井食品询价,预计 2026 年 Q1 加工订单将增长 30% 以上。
而像金枪鱼(日本进口占比仅 5%,主要依赖菲律宾、印尼)、海带(国内自给率 95%)等品类,受影响极小,盲目布局这类标的很可能踏空。
(三)日本学者批评的深层逻辑:高市早苗政策的 “双重失误”
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山田隆一的批评,直指高市早苗政府在 “核污染水排海” 与 “对华贸易” 上的双重失误:
政策沟通失误:高市早苗政府在推进核污染水排海前,未与中国就 “水产品安全检测标准、互认机制” 达成共识,反而指责中方 “贸易保护”,导致协商渠道中断,最终引发全面暂停进口;
产业扶持缺失:日本水产从业者长期依赖中国市场,但高市早苗政府仅提供 150 亿日元(约 7.5 亿元人民币)的补贴,远低于实际损失(预计年出口损失超 60 亿元),且未帮助企业开拓东南亚、欧洲替代市场,导致从业者陷入 “无订单、无补贴、无出路” 的困境。
这一背景意味着,短期日本难以通过 “政策调整” 恢复对华水产品出口,国内替代企业的受益周期将远超市场预期(至少 6-12 个月),而非 “短期炒作”。
二、短期受益板块深度解析:3 类标的有真机会,2 个误区要避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