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政策没有量化目标,就等于没有方向。” 吴老师在课程中反复强调,“比如‘支持 AI 发展’是模糊概念,但‘2026 年工业 AI 渗透率达 25%’就是可落地的目标 ——‘价值 50’只在这样的赛道里选标的。”
(二)研发定标的:拒绝 “伪科技”,只认 “真投入、真突破”
硬科技投资最容易踩的坑,是 “高研发投入但无实质突破” 的 “伪科技” 标的。“价值 50” 体系通过三大研发筛选指标,2025 年剔除了 12 家此类标的,确保纳入的 53 只标的平均研发投入占比达 18.5%、核心发明专利占比超 60%:
研发费用资本化率≤30%:避免企业通过 “资本化” 虚增利润,某 AI 公司 2025 年研发投入占比 25%,但资本化率达 70%,被体系直接排除,后续因 “研发成果无法落地” 股价下跌 42%,学员成功避损;
核心发明专利年增≥15%:聚焦 “真技术突破”,某光谱仪公司 2025 年核心发明专利新增 28 项(年增 22%),研发的 “超高分辨率光谱仪” 打破国外垄断,纳入体系后 7 个交易日上涨 35%;
专利转化率≥20%:确保研发能转化为营收,某固态电池材料公司 2025 年专利转化率达 28%,12 项专利落地为产品,进入宁德时代供应链,全年收益 72%。
2026 年,体系进一步新增 “成果转化评分”(0-100 分),从 “产品商业化率”“客户复购率”“营收贡献占比” 三个维度量化研发价值,仅纳入 80 分以上标的,彻底杜绝 “伪科技” 风险。
(三)资金定节奏:借 “机构定价权” 平滑散户情绪波动
A 股散户交易额占比仍达 65%,情绪化波动常导致 “好标的拿不住、差标的死扛”。“价值 50” 体系通过 “机构持仓 + 北向资金” 的双重筛选,借助机构定价权平滑波动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