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老师团队测算,业绩预告超预期的标的,其融资净买入的 “持续性天数” 比业绩平淡的标的多 3-5 天,后续涨幅也高 4-6 个百分点,说明 “业绩是融资资金的核心锚点”。
(三)逻辑 3:资金面宽松,融资成本下降刺激需求
除了政策和业绩,资金面的宽松也为融资流入提供了 “土壤”:
三、普通投资者的 4 大操作误区:为什么 “跟着融资买还会亏”?
吴老师团队近期接到的咨询中,不少投资者抱怨 “买了连续融资净买入的股票却亏损”:比如某投资者 11 月 20 日跟风买入某连续 6 日融资净买入的半导体股,11 月 25 日因业绩不及预期暴跌 7%,亏损超 10%;还有人盲目满仓某低持续性标的,最终被套。这些误区本质是 “对融资资金的认知偏差”。
(一)误区 1:只看 “连续天数”,不看 “资金性质”
典型案例
散户李先生看到某小盘新能源股 “连续 5 日融资净买入”,就认为是 “资金看好”,在 18 元追高买入,却不知该标的的融资资金中,游资占比达 70%,第 6 日游资出货,股价暴跌 8%,李先生被套。
吴老师提醒
融资资金分 “机构配置型” 和 “游资炒作型”:机构资金(如保险、公募的融资盘)注重长期逻辑,连续买入天数长、波动小;游资资金注重短期事件,连续天数短、波动大。判断方法是 “看单日净买入额稳定性”—— 机构主导的标的单日波动≤20%(如宁德时代),游资主导的标的波动≥40%(如上述小盘股)。吴老师服务会实时标注 84 股的 “资金性质”,帮客户避开游资陷阱。
(二)误区 2:不分 “板块景气度”,盲目跟风
典型案例
散户王女士看到某连续 5 日融资净买入的地产股,就认为 “地产有机会”,在 5 元买入,却不知地产板块整体景气度低迷(2025 年 11 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 12%),该标的融资流入仅为 “短期补涨”,后续股价回调至 4.2 元,亏损 16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