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产业焦点】2025 年 Q4,阿里、百度相继发布消费级 AI 眼镜新品 —— 阿里 “通义千问・镜” 搭载自研 7nm AI 芯片,支持 “语音 + 手势 + 眼动” 三模态交互,售价 1999 元;百度 “文心一言・视界” 则聚焦办公与教育场景,内置实时翻译、文档识别功能,首发价 1799 元。两大巨头的入场,标志着 AI 眼镜从 “小众尝鲜” 向 “消费级爆发” 迈进 —— 据 IDC 预测,2025 年全球 AI 眼镜出货量将达 1200 万台,同比增长 85%,2027 年有望突破 3000 万台,对应产业链市场规模超 2000 亿元。
这一趋势已引发资本市场强烈反应:Wind 数据显示,阿里百度 AI 眼镜发布后 10 个交易日,AI 眼镜概念板块资金净流入超 150 亿元,立讯精密、歌尔股份、舜宇光学等核心标的股价涨幅超 30%;北向资金增持产业链公司合计 35 亿元,其中舜宇光学获增持 8.2 亿元,持仓占比提升至 2.5%。但普通投资者面临 “产业链划分模糊、技术壁垒难辨、标的筛选难” 三大痛点:哪些环节真正受益于 AI 眼镜放量?A 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?如何平衡 AI 硬件的高成长与高风险?
深耕科技投资 22 年的 “股票合作老吴”(吴老师),凭借 “技术壁垒 - 订单确定性 - 资金共振度” 三维筛选体系,已从 30 余只概念股中锁定 6 只核心标的。其定制化合作服务更能破解 “节奏踏不准、风控缺失” 等问题,助力把握 AI 眼镜产业链的确定性机遇。
一、阿里百度 AI 眼镜:核心突破与行业意义
阿里、百度的 AI 眼镜新品并非简单的 “硬件升级”,而是 “AI 大模型 + 消费电子” 的深度融合,其核心突破重构了 AI 眼镜的产品逻辑,也为产业链带来新的增长空间。
(一)核心功能突破:从 “辅助工具” 到 “AI 交互入口”
两大巨头的 AI 眼镜在 “算力、交互、场景” 三大维度实现关键突破,推动产品从 “小众设备” 向 “大众消费品” 转型:
阿里 “通义千问・镜” 搭载自研 7nm 端侧 AI 芯片,算力达 8TOPS,可本地运行通义千问轻量化模型,实现 “离线语音识别、实时翻译”,延迟低于 100ms;百度 “文心一言・视界” 采用瑞芯微 RK3588S 芯片,算力 4TOPS,支持文心一言模型本地化调用,摆脱对云端网络的依赖。端侧算力的提升,使 AI 眼镜从 “数据采集端” 升级为 “智能决策端”,带动 AI 芯片需求增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