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季报数据显示,公司人形机器人伺服电机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350%,毛利率达 42%(比传统工业电机高 15 个百分点),随着 2027 年量产规模扩大,预计该业务营收占比将从 5% 提升至 15%,业绩弹性显著。
(二)标的筛选逻辑:为何是这 5 家而非其他?
吴老师强调,筛选人形机器人标的需避开 “纯概念标的”,核心逻辑可概括为三点:
剔除 “伪产业链” 标的:排除核心业务与人形机器人关联度低于 10% 的公司(如某自动化企业仅 1% 业务涉及机器人零部件,却蹭热点上涨),确保政策红利与技术突破对业绩有实质影响;
优先 “国产化率 + 商业化落地”:选择核心产品国产化率超 60% 且已实现商业化订单的标的(如绿的谐波谐波减速器国产化率 85%、埃斯顿整机订单超 5000 台),避免 “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” 的标的;
锁定 “政策 + 机构” 双共振:重点选择入选工信部名录、获专项补贴,且头部机构(公募前 20、外资前 10)持仓占比超 15% 的标的,验证产业价值与资金共识。
三、普通投资者的三大痛点:吴老师的机器人行情破解方案
面对人形机器人全产业链机遇,普通投资者常陷入 “选不准环节、看不懂技术、踏错节奏” 的困境,吴老师的 “硬科技赛道实战体系” 可精准破解,这也是其 22 年实战经验在硬科技领域的核心应用。
(一)痛点 1:产业链环节多,不知如何选择高价值赛道
问题表现:某投资者盲目买入下游应用集成标的,却未发现该公司缺乏核心技术,仅靠组装赚取微薄利润,在行业竞争加剧后毛利率下降 10%,亏损 18%。
吴老师解决方案:“产业链价值排序法”
优先上游核心零部件:价值占比 60% 且技术壁垒最高,国产化率提升空间大,重点选择伺服电机、精密减速器、控制器环节(如汇川技术、绿的谐波),业绩确定性最强;
其次中游整机制造:需具备 “核心零部件自研能力”(如埃斯顿自研控制器与伺服电机),避免 “纯组装型” 整机企业,这类企业易受上游成本挤压;
谨慎选择下游应用:仅布局已实现商业化落地的场景(如工厂装配、养老陪护),排除仍处于试点阶段的场景(如家庭服务),降低不确定性。
(二)痛点 2:不懂技术指标,难判断标的竞争力
问题表现:某投资者看到 “某公司推出人形机器人整机” 的新闻后立即追高,却未发现其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,国产化率仅 20%,后续因海外供应链波动导致交付延迟,股价暴跌 25%。
吴老师解决方案:“技术竞争力三看法则”
看国产化率:核心零部件自研比例超 60%(如埃斯顿自研比例 80%),避免 “组装型” 标的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