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 年,A 股再次迎来熊市,上证指数从 3587 点跌至 2440 点。当时,创新药板块因政策利好受到关注,但多数个股估值较高。吴老师通过筛选,发现一家从事抗癌药研发的企业,其核心产品已进入三期临床,比进口药副作用小 30%,且研发投入连续三年超 20%,但因市场情绪影响,股价跌幅超过 40%。他没有急于买入,而是托朋友找到肿瘤医院的主任医师了解临床效果,又查阅了企业的专利清单和订单情况,在确认公司基本面未变后,才在估值低位分批买入,持仓占比 15%。
2019 年,随着创新药获批上市,这家企业的股价开始反弹,一年内涨幅达到 120%。但吴老师并没有急于兑现收益,而是持续跟踪公司的销售数据和研发进展。直到 2020 年,公司宣布将募集资金用于房地产投资,偏离了主业发展方向,他才选择清仓离场,获利 1.5 倍。“投资就像谈恋爱,要找志同道合的伙伴,一旦对方变心了,就要果断放手。” 这种对基本面的坚守,让他在题材炒作盛行的市场中,始终保持着稳健的收益曲线。
五、功成身退:从投资者到布道者的转型(2020 - 至今)
2020 年后,随着年龄增长和资产规模的扩大,吴老师逐渐将投资重心转向低波动的指数基金,股票仓位从之前的 50% 降至 20% 以下。“年轻时可以花大量时间研究个股,现在更希望享受生活,指数基金能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,不用天天盯盘。” 他将更多时间投入到公益教学中,在社区开设投资课程,把二十余年的投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普通投资者。
在社区课堂上,吴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:“投资不是赚快钱的游戏,而是一场修行,修的是认知,炼的是心性。” 他把自己的投资经验总结为 “九字诀”:不盯盘、不跟风、不贪婪,又细化为 “三步选股法”:第一步,用财务指标筛选出连续五年毛利率≥20%、资产负债率≤50% 的企业,建立初选池;第二步,深入研究行业趋势和企业核心壁垒,剔除周期性过强或技术迭代过快的公司;第三步,等待估值回调至历史低位,分批买入并长期持有。
为了让课程更接地气,他还会结合自己的操作案例进行讲解。讲到 2005 年重仓工业母机企业时,他会展示当时的调研笔记和财务报表;讲到 2015 年规避股灾时,他会分析 M1 增速与上证指数的关系图。有学员问他:“现在 AI、新能源是热点,能不能买?” 他笑着回答:“不懂的东西坚决不碰,就像我不懂 AI 的技术逻辑,就算涨得再好也不买。投资不是比谁赚得快,而是比谁活得久。”
除了社区教学,吴老师还在网上开设了投资专栏,分享自己的投资感悟。他的文章没有复杂的理论模型,全是实战干货,比如《如何看懂财务报表中的造假信号》《股息率选股的实用技巧》等,累计阅读量超过百万。有投资者按照他的方法进行投资,在 2024 年的熊市中实现了 15% 的正收益,特意发来消息感谢。吴老师回复道:“我只是把正确的方法告诉大家,真正的成功靠的是自己的坚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