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一环节的投资风险在于 “技术路线迭代快、盈利周期长”,机构调研时会重点评估 “企业的订单结构(是否有长期大客户订单)、毛利率水平(需≥25% 才具备盈利空间)、现金流状况(避免因研发投入过大导致资金链风险)”。
(三)下游应用场景:需求驱动者,细分机会明确
下游应用场景是具身智能的 “价值兑现端”,机构调研关注 “需求爆发快、渗透率低” 的细分领域:
工业领域:重点是 “新能源汽车、3C 电子” 的智能制造,如汽车焊接、电子元件装配,机构调研时会关注 “应用企业的机器人采购量增长”,如某新能源车企 2024 年机器人采购量同比增长 80%,带动上游伺服电机需求;
消费领域:重点是 “养老服务、家庭陪伴”,如养老机器人(具备健康监测、辅助行走功能),2024 年国内养老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 120%,机构调研了从事养老机器人研发的科沃斯、石头科技,重点询问 “产品的用户付费意愿、渠道铺设进度”;
医疗领域:重点是 “手术机器人、康复机器人”,如微创机器人的 “达芬奇” 手术机器人已获批上市,2024 年营收同比增长 50%,机构调研时关注 “其产品的医保报销进展、医院采购节奏”。
三、吴老师解读:帮散户避开误区,锁定具身智能真机会
普通散户在投资具身智能时,常陷入三大误区:一是盲目追涨 “人形机器人概念股”,忽略企业是否有实际技术储备;二是仅看短期调研热度,不关注长期业绩兑现能力;三是集中仓位配置单一环节,承受过高风险。吴老师通过 “三维筛选法”,帮助散户避开误区,精准锁定真机会。
(一)第一维度:甄别 “真技术” 与 “伪概念”
吴老师强调:“具身智能是技术密集型赛道,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终将被淘汰。” 他通过两大指标甄别真伪:
研发投入与专利:核心企业需满足 “研发投入占比≥15%、具身智能相关专利≥50 项”,如汇川技术 2024 年研发投入占比 18%,拥有伺服电机相关专利 200 余项;而部分 “蹭热点” 的企业,研发投入占比不足 5%,专利多为 “外观设计专利”,无实际技术壁垒,需坚决规避;
商业化落地案例:真技术企业需有 “实际订单或试点项目”,如奥比中光的传感器已应用于 100 余家工业企业,而伪概念企业仅 “发布技术白皮书”,无实际落地,这类企业即使机构调研,也需警惕。
例如,某上市公司宣称 “布局人形机器人”,但吴老师查询其公告发现,公司仅在 2024 年 Q3 成立 “人形机器人事业部”,无研发投入、无专利、无订单,属于典型的 “伪概念”,建议散户规避。